2023年,长宁区科委科协全力推进实施数字化转型“3320”战略,完成年度各项重点任务,在人工智能产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企业服务、“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获评“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首轮创新驱动示范市两项国家级荣誉。
推动重点产业稳步增长。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一批重点人工智能企业实现高速增长,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逐渐壮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总量目前居全市第三位,营收同比增幅居全市首位。
营造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精心组织2023年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主动对接市科委,积极宣传,精心组织筹办,组织专题培训5次,参加人数达800余人;推荐参赛企业过百家。支持企业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行业交流活动,长宁区6家人工智能企业参展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会上与上海随申行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进行重点落地项目签约。支持企业召开“2023智能制造创新者(上海)大会”“2023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形式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区域创新产业生态更加活跃。
共建市级重点实验室。结合产业发展,推进市区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以长宁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产业基础,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科技融合发展,整合区内医院、院所、大学等优质创新资源,市区联动共建脊柱微创诊疗关键技术领域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融合发展。
强化各类政策宣传培训。围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合同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软件著作权、专利申请等累计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14次,得到企业广泛好评。积极组织“外国人才在上海”大讲堂活动进园区、进社区、进企业活动,临空园区40家重点科创企业代表参加;积极参与街道主办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服务大讲堂活动,将海外引才创新举措送到企业和人才身边;加强市区联动,调研拼多多、爱立信等重点企业,深入了解企业人才引进和服务需求,为高端人才提供便利服务。与此同时,将走访与政策宣讲相结合,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走进各科技创新载体、重点企业,了解情况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科技创新载体赋能,同时提升各载体从业人员的产业服务能力。
积极承接落实市级政策。有序开展202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进一步规范技术合同认定工作,推荐多家企业申报高新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落实市区两级科技小巨人培育、创新资金项目政策,落实“首次纳统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研发费补贴”政策,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全力释放区级政策红利。认真落实长宁区鼓励创新和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开展新一轮产业政策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硬核科技创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人工智能研发创新投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助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人才政策落实力度,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申报上海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启明星等市级人才项目;组织开展长宁区科技创新领域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区“科技之星”团队项目评选、硕博士创新实践基地认定等工作,积极服务人才发展。
认真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积极响应市科委创业中心的号召,通过加速推荐流程,及时推荐企业申报科技履约贷;成立区科技金融服务站,成功交付全市首张科技企业创业责任保单。组织兴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保险机构、投资机构共同成立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联盟,来自区内街镇、科技园区的优秀营商服务工作人员被聘为首批区科技金融服务专员。
持续提升创新载体能级。推荐优质载体申报市级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入库。支持创新资源丰富的载体不断提升载体创新能级,建设“元宇宙公园”,打造长宁中山公园地区科技与生活、时尚、娱乐相融合的创新应用体验场景。结合区域特点,认真制定张江长宁园“一园一方案”。围绕高质量孵化器创建工作要求,结合长宁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努力汇聚各方资源优势建设高质量孵化器。
打造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职能,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工作。实行更开放更便利的外国人才引进政策,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手续。积极贯彻落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有关事项实行全程网上办理“不见面”审批相关政策,及时通过“外国人才在上海”“长宁科技和信息化”等网上平台和电话短信等形式向用人单位进行新政策的宣传和告知,2023年“不见面”审批政策累计受益超3000人次。推动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加大外籍“高精尖缺”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相关便利措施,服务海外人才创新集聚,努力营造长宁良好的营商环境。
积极打造人才服务品牌,促进产业链创新集聚。持续推动“虹桥智谷”CTOU首席技术官联盟活动。2023年分别举办以“数联未来,解构GPT新机遇”以及“大语言模型与机器人融合创新的未来”的两场主题活动,嘉宾们探讨当下的前沿技术趋势和热点话题,并就“长宁如何布局新一轮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等问题建言献策,加速推进长宁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积极整合资源,做好人才服务工作。认真落实安居工程等相关政策,缓解优秀人才阶段性住房困难。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建设,组织“凝青杯”科技创新青年英才挑战赛等活动,构建青年科技人才新矩阵。推荐优秀科技人才参与长宁青年联合会等,努力为青年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数字经济动能更强劲。三大新兴产业能级稳步提升,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持续增加,在线新经济产业跃升长宁区第一大产业,全区亿元以上交易量电商平台26个,其中百亿元以上交易量电商平台5个,交易总额居全市第一,约占全市1/4左右。金虹桥国际中心连续两年成为当年全市首幢税收“百亿楼”。
数字生活体验更普惠。围绕医疗、教育、文旅、出行、养老、社保、家园等7个数字专项行动,建成近百个惠民应用场景。智慧医疗、数质教育、数字家园、数智扶助等5个项目列入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活领域)揭榜挂帅场景创建示范工作。教育数字基座建设获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化司领导高度认可。“一键叫车智慧屏”街镇全覆盖、公共停车场库数字化联网全覆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市级示范建设、数字社区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数字治理变革更深入。全区实际办件网办率超过90%,全程网办率位居中心城区前列。上线长护险申请等“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等“免审即享”服务项目,累计推出18项“免申即享”服务,覆盖17个业态“一业一证”改革。完成区级城运平台大框架建设,汇集上线20多个应用场景。完成公文、会议等基础办公应用与市平台系统对接。落实“数据上链”工作要求,开展职责、系统和数据“三张清单”的梳理、对应和上链工作。
数字化转型支撑更有力。提升“双千兆”网络能级,累计建成5G基站超2000个。完善城市生命体征体系和神经元建设,实现道路管网、窨井盖、智能充电桩、蓝牙嗅探等4000余个物联设备接入。优化前端视频点位建设,累计实现1.2万余路视频监控实时联网。加快新能源终端、智能末端配送设施等建设,累计完成30个上海市充电桩示范小区创建。
营造良好转型生态。聚焦经济领域“十百千万亿”发展目标、生活领域20个典型应用场景、治理领域“两网”建设等重大任务,推动部门协同、条块联动,协同并参与卫生、教育、文化等条线应用场景推进。聚焦老年人防范电信诈骗、跨越“数字鸿沟”,联合区老年大学合作开展信息无障碍宣讲活动,累计开展活动7次;以数据赋能“上海硅巷”为主题,联合中国信通院上海工创中心召开2023年度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宣贯会,助力引导区内企业加快提升数据管理应用能力。
夯实网络环境基础。推进5G基站建设,扩大热点区域5G覆盖,累计建成5G基站超2000个,全区5G信号覆盖率达95%以上。充分发挥5G网络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的技术优势,打造涵盖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智慧消防、文创体育、社区服务管理等领域50个创新应用示范项目。积极落实上海市“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工程”实事项目。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营造长宁区良好的企业上云环境。
持续打造好数字长宁体验馆品牌。积极推动数字长宁体验馆面向公众开放接待,针对不同参观群体,采取合适讲解方式,不断提升体验馆接待能力。积极探索创建交流互动平台。根据受众的需求,结合科普事业特点和体验馆实际,坚持公益性原则,以科普展览、科技服务、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为四大主体功能,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方式和手段,努力搭建科普科创交流平台,并成功申报成为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
坚持汇聚合力,全力推进“上海硅巷”建设。将“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纳入市、区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编制形成《三年行动方案》。围绕“科创回归中心城区”“遇见科创热土”“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等主题,多方位开展宣传;组织召开“上海硅巷”早餐会、产业科普专题调研会、室内机器人学习全球挑战赛、芯镜&硅来、中美青创大赛、创新说等活动,引进数字化转型与先进制造技术论坛、脑机接口产城融合会议等品牌活动,“上海硅巷”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深化群团改革,做强学术学会。协助中科院硅酸盐所严东生展室对接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利用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技创新精神。面向区内重点企业,积极发放调查问卷并推送资金扶持、经济管理、人才选树、招聘岗位等讲座论坛活动。积极推荐区内优质企业申报院士专家工作站。组织开展“创新说”系列学会交流论坛活动。主动对接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等国家级、市级学会资源,促进学会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提升科普服务能级。长宁区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最近一次国家科普研究所的测评报告显示,长宁居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9.4%,位居上海前列。举办以“乐游硅巷,悦享科技”为主题的长宁科技节、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长宁区活动启动仪式、以“科技传播:创新与想象”为主题的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科普研讨会及户外科普集市,通过“一展一会一集市”的主题活动,扩大长宁科普工作的国际影响力,打造长宁科普名片。主动融入“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全面推进社区书院建设,实现全区社区书院全覆盖,进一步打响长宁“数字科普”“国际科普”“产业科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