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2024年

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科、部、中心、科技馆:

现将《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2024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上海市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4年3月25日

 

 

 

 

 

 

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2024年工作要点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重大历史使命十周年。区科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要求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新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体制机制上完善布局,在重点工作上谋划亮点,在关键指标上主动出击,坚定信心,奋力一跳,为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松江提供有力的科技信息化支撑,为策源地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强化策源地创新主体培育,持续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持续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切实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以高新技术企业、高能级创新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抓手,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培育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力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持续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专班机制,形成常态化工作模式,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3000家。修订《松江区关于加快推进G60科创走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奖励工作机制。全面梳理规上非高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重新认定未通过等企业名单,排摸形成并定期更新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大技术合同排摸力度,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在重大项目落地中挖掘合同,全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达到110亿元。加速成果转化,依托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提升企业申报高转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出一批“高精尖”水平的典型成果案例。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主体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突破成链,R&D投入强度预计达到6.8%。

(二)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制定《松江区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平台管理,加大扶持力度。强化重大战略科技平台跟踪服务,持续推进G60脑智科创基地建设,补齐“从0-1”的原始创新短板。加快建立研发、中试、量产等环节高效衔接的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服务推进临港实验室、陕煤研究院、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Wiley-G60知识研究院等项目建设,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走好“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修订区级创新载体专项政策,辅导推荐3-5家单位创建市级创新载体,培育1-2家高质量孵化器,营造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完成张江高新区松江园“一园一方案”编制,探索实体运行机制,明确主导产业、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持续优化园区空间布局。

(三)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院士专家高端智库作用,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为抓手,与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在决策咨询、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力争2024年新增18家工作站。推进“G60环松江大学科创源”建设,形成与各高校常态化对接机制,以企业孵化培育、优质载体建设、产业集聚发展等为着力点,推进地、校、企同频共振,吸引、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生根。优化完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广泛征集全区技术攻关需求和成果转化需求,梳理形成一批急需解决的重点科研任务,牵头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大力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依托科技部G60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新赛道、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推进区级产业创新集群认定,做好卫星互联网、生物医药、商业密码等产业创新集群项目的服务指导工作,牵引产业整体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迈进,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打造一批代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创新实力的创新产业集群。

(四)加快G60卫星互联网建设。编制松江区空间信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完成《关于加快松江区空间信息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实施细则发布,启动专项政策项目申报。加快“千帆星座”组网,分阶段规模化发射低轨卫星。做好卫星互联网产业项目孵化培育和引进,发掘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健全完善产业生态。

(五)加强算力资源统筹布局。全面掌握全区已建、在建和规划数据中心总体情况,进一步推进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依据“算力浦江”行动计划和《上海市推进算力资源统一调度指导意见》,推动出台专项政策。统筹推进数据中心集群和算力集群建设,推进上海仪电牵头的市国资智能算力平台建设,推进腾讯、仪电算力接入上海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建成枢纽型数据中心集群。

(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利用深厚的制造业底蕴和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优势,谋划新一轮工业互联网发展链主“雁阵”,推动服务商用好诊断标准和“工赋·制诊”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完成数字化诊断。开展全区性数字化转型现状及项目排摸,并紧盯市级口径,动态调整年度目标和操作手势,依托《松江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牵头经委等相关单位,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确保完成490家企业的线上诊断和416家企业数字化转型任务。推进软件信息服务业稳增长工作,2024年全区软信服务业营收目标157.5亿元,同比增长15%。

三、激活数字化赋能引擎,全面深化城市数字化转型整体布局

对标“数字中国”和“数字上海”顶层设计,结合“十五五”规划前期思路研究,在全区数字化转型整体构架下,持续增强数智G60品牌效应,不断深化数字化项目管理和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

    (七)夯实数字化基础支撑。加速移动通信5G网络深度覆盖,加快宏基站建设,推动公共建筑重点场所和商务楼宇5G室分覆盖,推进运营商试点部署5G-A网络,探索5.5G超宽带技术应用。提升宽带用户下载速率,协调运营商对200M以下用户进行优惠或免费升级,持续提升500M以上用户占比。全面推进住宅小区地下机动车库信号覆盖,2024年力争完成185个住宅小区,实现全区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地下机动车库信号全覆盖,同步推进小区地上信号弱覆盖区域优化,发动运营商探索对改造后的地下车库试点建设“智慧型”停车场,挖掘推广“私桩共享”“移动充电”等智慧应用,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八)打造重点数字化转型项目。对标数字化转型整体构架,持续推广数智G60品牌。围绕松江新城、G60数字经济创新产业示范区,不断深化“松江南站智慧枢纽”“上海科技影都”“G60科创之眼”等超级场景建设,打造数智服务标杆场景。在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不断推动场景迭代升级,加快形成国家级和市级的示范工厂、示范场景,加大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治理类场景建设,继续推进妇保医院云上妇幼、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事务中心智慧大厅升级改造、养老服务机构智能诊室等场景建设。

(九)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修订发布《松江区数字化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预算单位数字化项目的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按照系统整合的要求逐步完善各单位的数字化项目整体架构,按照“大系统-子系统-模块”的方式进行项目新建立项和管理,加强对各行业、区域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严格把关项目立项,和区财政建立定期互通机制,提升协同理财效应,确保信息化项目资金用好用足。加快统筹规划、分期建设、逐步推进建设松江区政务信创云,真正实现安全自主可控。拓展社保卡应用场景,持续做好持永居证外国人、大学生等人群申办社保卡相关工作,进一步支持居民服务“一卡通”一卡多用、一卡通用。

四、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推动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牢牢把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创新策源地,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产业、资金、人才等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构建国际一流科创生态。

    (十)优化科技金融赋能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金融需求,优化金融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加大科技金融宣传推广力度,完善科技金融服务网络,把科技金融的政策暖风送入区内科创企业。深入挖掘优质项目和企业,推动多方联动探索“拨投结合”等模式,引导耐心资本投科投早投小,以金融创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十一)加强科技人才引育服务。坚持人才第一资源,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持续做好“科创中国”U30榜单评选、发布等系列活动,发挥G60九城市辐射效应,挖掘培育更多长三角区域的早期项目、初创企业和科创人才。加大各类科技人才培育、举荐和宣传,开展“上海科学技术奖”提名推荐工作。进一步做实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5.0版工作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外籍高层次人才永居推荐工作,加强政策指导和业务咨询,吸引外国高端人才来松创新创业。

(十二)深化科技项目跨前服务。主动承担招商引资工作责任,早部署、早谋划,根据科技信息化部门特点,当好招商引资排头兵、下好招商引资先手棋,引进培育发展新动能。当好“科技项目经理人”,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拼搏意识、前瞻意识,学习了解企业产品市场、发展优势及投资意向,紧盯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抓储备,大力推动科技信息化项目签约落地。

五、释放科普潜能力量,整合构筑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以构筑社会化大科普格局为目标,通过完善工作机制、搭建科普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不断提升科普能级和公民科学素质,推动形成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的良好局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十三)夯实科协组织建设。开展科协组织大调研、科协常委大拜访、工作站建站企业大走访,强联络、增感情、聚合力,不断增加科技工作者的身份认同感、归属感,努力建设更加朝气蓬勃的科技工作者之家。进一步扩大组织覆盖面,加快对科技工作者集中的科技园区、孵化器、研究院所等,尤其是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企业、科协委员企业的组织覆盖,提高对不同行业领域科技工作者联系服务覆盖面和到达率。

(十四)完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在市科协指导下开展上海市科普示范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创建,为2025年力争创成上海市科普示范区、不少于3个科普示范街镇和25个科普示范社区(村)奠定良好基础。加强科技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科普比赛、科普表彰、资金支持、职称评定等多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加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打造一支素质较高、人数众多的科普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十五)加强科普基地和场所建设。以“党建引领、科技特色、资源融合、群众喜爱”为目标,推进街镇社区书院实现全覆盖,把科普工作主动嵌入、融入、植入基层党建工作体系,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挖掘大科学装置的科普教育功能,扩大科研机构、大学的科研基地平台开放程度,实现科技基础设施资源向科普基础设施资源转化。强化科普惠民、科普惠农,力争建成1家“科技小院”,推动农业领域专家与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修订《松江区科普基地管理办法》,推动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全年创建不少于5家科普基地。推动松江科技馆整体更新工作,开展专业调研和研究,形成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支撑意见。

 

上海市松江区科委办公室         2024年3月25日印发